查看原文
其他

桂林历史:1939年,桂林城每天都被日军空袭,桂林人的行为震撼了苏联记者

燕晓 燕晓文史
2024-11-26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导读 //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





1939年,日军的飞机每天都会轰炸一次桂林城。奇怪的是,当听到轰炸警报响起时,桂林人民不仅不慌乱,却总是很开心地跑进防空洞。


原来,这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为桂林量身打造的“岩洞教育”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1938年10月,陶行知先生刚来到桂林,就遇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他急忙和其他人一样,躲进了附近的山洞里。


山洞里已经躲进来不少市民,洞外的人们还在不断地涌进来,很快,整个山洞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


大家在岩洞里等待着警报解除,有些人在骂日本人,有些人面无表情地坐着发呆,有些人在聊天,有些人在吵闹,还有些人干脆在里面下棋。大家都在熬时间,这样的日子他们都已经习惯了。



当陶行知了解到桂林的地形特点的喀斯特地貌,大大小小的岩洞非常多时,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于是,他奋笔疾书,于1938年12月8日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岩洞教育的建议》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同,他们认为这个提议太符合当下的需求了。


那时的桂林,老百姓的文化水平相当的低,许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因为战事连连,李宗仁一直希望通过教育来振兴广西的想法也一再被搁置。



当李宗仁看到这篇文章时,立即将陶行知请到了官邸,向陶行知请教关于岩洞教育的发展思路,对提出的建议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一个下午的深入交流,他认为这个方案非常可行。


于是,李宗仁立即召开了关于“岩洞教育”的讨论会,通过一天的讨论,大家都表示要大力支持“岩洞教育”。为此,特别增设一个指导委员会,下设总干事和指导员,规定每一处山洞由各团体、学校、文化机关和热心救亡工作的知识青年与儿童负责。


从此,“岩洞教育”在桂林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各个岩洞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宣传小分队。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新安旅行团。



新安旅行团是由陶行知先生在江苏淮安的新安小学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原本也是一个教育机构,但在国破家亡的烽火岁月里,变成了一个抗日救亡的儿童宣传团队。队员们的年龄都很小,最小的只有七八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国难当头,七八岁的孩子就已经是教育宣传的主力军了。


这些孩子们可没把自己当孩子,他们首先是在各个岩洞口和岩壁上,写上宣传标语:“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警报就是我们的上课钟”,“岩洞就是学校”,“小朋友快快参加岩洞儿童歌曲团”等等。


醒目的标语振奋人心,当人们躲进岩洞时,想的不再是逃难,而是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所以,大家的学习劲头十足,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民众通过接受“岩洞教育”,拥有了基础的文化知识,激发了他们的抗战斗志。


1939年2月,苏联莫斯科《消息报》的记者卡尔曼来到桂林,对桂林热火朝天的“岩洞教育”震撼到了,他特意将此情此景,录制成为一部新闻纪录片,将它带到国际反侵略组织阵营当中,进行反法西斯的宣传动员。


今天,在桂林的许多岩洞内,还可以看到当年那些振奋人心的标语。


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胜利多年,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历史的印迹还在那里,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不能忘记这些抗战历史,以及那些为抗战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无名英雄们!



参考资料:桂林日报《陶行知倡导岩洞教育》

此文曾在2022-02-20发表于头条号“燕晓文史”


编者语:


近几年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国学文化书籍,也零散地写过不少内容,今年会将之一一整理汇编,国学笔记的内容涉及面会比较宽。


作为桂林人,也希望为家乡尽一份心,故而,后期还会整理一些与桂林有关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如果您也对国学历史文化有兴趣,欢迎加入燕晓文史交流群,共同探讨。(入群需遵守群规)


龙行

龘龘

申请入群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晓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